|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1、《本草衍義補遺》: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2、《本草經疏》: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并于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若夫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則略同于柏實之性矣。惟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也。
3、《本草匯言》:側柏葉,止流血,去風濕之藥也。
惟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兩病專司其用。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熱極妄行者可用,如陰虛肺燥,因咳動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風濕閉滯者可用,如肝腎兩虧,血枯髓敗者匆用也。
4、《藥品化義》:側柏葉,味苦滋陰,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又得陰氣厚,如遺精、白濁、尿營澀痛屬陰脫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5、《本經逢原》: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
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姜、艾止吐血不止,當無此慮矣。
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圣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借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瘀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
6、《本草求真》:側柏葉,《別錄》稱為補益,似屬未是,但涂湯火傷損、生肌殺蟲,炙罨凍瘡佳。
7、《名醫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
9、《日華子本草》:炙凍瘡。
10、《本草圖經》:殺五藏蟲。
11、《本草正》: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12、《生草藥性備要》: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13、《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14、《嶺南采藥錄》: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1、慢性細菌性痢疾
將側柏葉曬干或焙干后研成粗末,加入18%的酒精,以浸漫藥粉為度,浸泡4晝夜,濾取浸液。
共治114例,治愈100例,治愈率87.7%。實驗證明,該浸劑有較好的抑菌或殺菌效果。
如經煮沸、高壓消毒,或加防腐劑,則會影響療效。
2、慢性氣管炎
取側柏葉3700克,水煎濃縮成1:2的稠膏,另用側柏葉300克研成細粉,拌入稠膏中,烘干,壓制成片,每片重0.5克。
或用側柏葉、鼠曲草(即佛耳草)各1.5兩,制成片劑,一日分三次飯后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
副反應有上腹部不適、腹脹、惡心、嘔吐、胃納不佳、咽干、頭暈等,不需處理,短時間內能自行消失。
少數病員曾出現皮疹瘙癢或眼瞼、面部、下肢浮腫,可能系藥物過敏反應,停藥后即自行消失。
3、肺結核
一靜脈點滴
100%側柏葉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0毫升中,1小時左右滴完。
二靜脈注射
100%側柏葉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中,15分鐘左右注射完畢。6
4例患者經治1個月以上,臨床治愈9例,顯著好轉6例,好轉32例,無變化12例,惡化5例。
療程一般為2個月,對新鮮結核病灶和浸潤期療效較好,對陳舊性結核及厚壁纖維空洞型療效較差。應用過程中未見毒性反應。
4、百日咳
用新鮮側柏葉(連幼枝)1兩,加水煎成100毫升,再加蜂蜜20毫升。
劑量
1歲以內每次10~15毫升,1~3歲15~30毫升,4歲以上30~50毫升,均日服3次。
視病情需要連服1~3周。治療越早,療效越高,療程亦短。
配制本劑時可酌加防腐劑,否則超過4天即轉酸味或起白沫。側柏以新鮮者效果較佳。
5、潰瘍病
劑型與服法
一煎劑
側柏葉5錢,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為1次量,日服3次。
以側柏葉研末焙制而成,每次3克,日服3次。除服藥外,仍采用一般內科保守療法,如靜臥、保暖及流質飲食等。
療效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50例,大便潛血平均3.5天轉陰。對合并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的患者,止血亦較迅速。
除個別服藥后有惡心外,一般無不良反應。對照病例采用胃病飲食、補液、輸血、鎮靜及凝血劑等,其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平均為4.5天。
有人認為側柏葉對潰瘍病合并出血的療效超過烏賊骨與白及粉。
6、禿發
用鮮側柏葉浸泡于60%酒精中,7天后濾取藥液,涂擦毛發脫落部位,每日3次。
觀察13例(均為前額、頭頂至后枕部脫發,斑禿不在此列),治后全部均見毛發生長,如能堅持連續涂擦并酌量增加藥物濃度,則毛發生長可較密,同時也不易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