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山西澤森苗木合作社山楂樹出售、3、4、5公分山楂樹、6公分7公分8公分、9-10公分山楂樹、10-15公分山楂樹低價出售、大量山楂樹出售、綠化山楂樹、風景山楂樹;
在清河縣葛仙莊鎮馬屯山楂林里,記者找到了答案。一棵山楂樹結“仨果”——一是山楂可做鮮果銷售,二是可加工山楂糕、山楂酒、山楂飲料等制品;三是山楂花開時節,辦起鄉村旅游,不僅賣產品還賣起風景……依托小小山楂樹,清河縣“1+2+3”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村環境更美,農民生活更富。
“一產”賣紅果
清河縣葛仙莊鎮的馬屯一帶,過去土地沙化,環境惡劣,普通農作物的收成不到其他地區的一半,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尤其是一到春天,漫天風沙,鄉間路上的沙土厚得能埋半個自行車轱轆,這里成了全縣貧困落后的地方。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聘請農業專家勘察,發現這種沙化土質特別適合山楂種植,號召當地農民大面積種植山楂。但山楂怎么種?效益怎么樣?老百姓心里沒底。“村看村,戶看戶,百姓看干部”,一心想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村干部帶頭搞起了山楂種植,你種10畝,我種8畝,他種5畝……來年秋天一算賬:一畝地種植山楂50株,每株平均產果150斤,每斤市場銷售價按1元計算,每畝山楂可產生經濟效益7500元,帶來直接收入6000多元。這對于靠天吃飯的馬屯一帶農民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于是,吃了“定心丸”后的百姓,開始大面積種植山楂,不僅地里種,房前屋后也種,當年便發展山楂種植10000余畝。
“山楂產量倒也不低,可是品質差,只能當打漿果賣,每斤只賣幾毛錢。辛辛苦苦一年,10畝山楂收入不到2萬塊錢,一氣之下,我刨了兩畝。”馬屯村民牛蘭奎至今記憶猶新。
沒有種植和管護技術作支撐,山楂豐產不豐收。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村干部找到鎮政府尋求幫助。當時鎮里正在謀劃著成立“合作社”,鎮上的農技員高俊英聯合28戶山楂種植大戶,成立了馬屯紅果合作社,建立起了標準化的山楂生產基地。
馬屯紅果合作社理事長高俊英介紹說,合作社聘請專職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統一的技術培訓指導,在澆灌、剪枝、病蟲害防治、施肥、花果管理、采摘等環節嚴格按照科學的工藝流程和國家無公害管理技術規程進行操作,并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品認證、統一分級包裝、統一加工銷售,還注冊了“只戀”品牌。這下,馬屯的山楂翻了身,個頭大、顏色鮮、酸甜度好的“只戀”牌山楂,從打漿果變成了一等品果,每公斤賣到2塊錢,趕上好行市還能賣到3塊錢以上。合作社還建了山楂網站,把山楂搬到了網上賣,這下馬屯山楂更不愁賣了,遠銷山西、山東、北京、天津、吉林等地,每年7萬噸的山楂,還在樹上時就被訂購一空。
馬屯村民牛蘭奎后悔起來,不僅前幾年刨掉果樹的那兩畝地重新種上了山楂樹,還承包了40畝地種植山楂,每年僅銷售山楂鮮果一項收入就達二三十萬元。
如今,馬屯山楂已發展到2萬余畝,年產山楂7.5萬余噸,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成為目前國內平原地區規模的山楂種植區,享有“**山楂之鄉”“無公害山楂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