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實拍圖
詳情說明
無花果的原產地一說是小亞細亞土耳其的卡里亞(Cariea);一說是阿拉伯南部(沙特及也門),后傳入敘利亞、高加索及土耳其等地,再后由希臘人與福安尼克亞人于公元前14世紀前后引入地中海沿岸各地。
無花果傳入**大約是在漢代,*早在新疆各地栽培,至唐代(公元7世紀)才由新疆經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陜西諸地,以后傳入中原。到宋代,嶺南諸地已栽培。因其果形似饅頭,南方多稱為“木饅頭”,并始稱“無花果”,謂其無花而實(宋·張師政《倦游雜記》)。元明時期(公元14世紀),無花果栽培漸盛,除廣泛食果、入藥外,歉年還用于救荒(明·朱棣《救荒本草》)。無花果的栽培利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世人爭相栽種,在中原各地得到較快發展。當時的扦插、分株等繁殖方法,在庭院的栽培配置,北方冬季防寒保護等成功的經驗一直沿襲。
管理養護
1)整形修剪
無花果的整形修剪較簡單,修剪整形技術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多主枝自然開心形整枝方式,但要全株保留3—5條主枝,不留側枝,主枝組直接著生在主枝上。幼樹期間重點抓好培養主枝,并注意抬高主枝角度,促進多發枝條,達到迅速擴大樹冠的目的。進入初果期后,抓好多培養枝組,以便促進形成一定的產量。盛果期時注意培養骨干枝,更新大中型枝組剪縮弱枝組。對樹勢衰老或病蟲害嚴重的,可利用基部或枝上發出的萌蘗枝或隱芽,重新培養主枝和枝組。
無花果從7月中旬開始,陸續到11月份成熟。無花果的采摘一般宜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進行,見已成熟的果實頂端有一小孔微開,果皮出現固有品種(多分紅、黃品種)的色澤時,采摘。過熟的果實采后不耐貯藏和運輸。
無花果生長環境
土壤:無花果對土壤條件要求極不嚴格,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漠性砂質土、潮濕的亞熱帶酸性紅壤以及沖積性粘壤土上都能比較正常地生長。其中以保水性較好的砂壤土*適合無花果生長及果實發育的要求。
溫度:無花果不耐寒,冬季溫度達-12℃時新梢頂端就開始受凍;在-20℃時,則根莖以上的整個地上部分將受凍死亡。無花果能耐較高的溫度而不致受害。一般說來,適宜于比較溫暖的氣候。以年平均溫度為15℃,夏季平均*高溫度為20℃,冬季平均*低溫度為8℃較適宜。以5℃以上的生物學積溫達4800℃的地區對無花果的生長結果*為有利。 [4]
光照:無花果是喜光樹種。
水分:無花果在生長期間對水分條件的要求不及溫度那樣嚴格。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地區全年降雨量為400-800毫米,生長季節(4-10月)降雨量僅為全年降雨量的1/3左右,即90-270毫米,比較適宜無花果的生長。無花果不耐澇,在滯水的情況下,很快就凋萎落葉,甚至死亡。無花果有強大的根系,比較耐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