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紅袍花椒
編輯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大紅袍花椒,性味 辛、溫,有小毒,麻。 成分 果含揮發油 (為檸檬烯、枯醇、香葉醇等)、淄醇,不飽和有機酸。 別名: 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山椒、狗椒、 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均有分布。山西省運城(風陵渡)中條山、陜西韓城、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較為集中,鄢陵各處均有栽植。 南美洲也本來就有一些品種在野外生長。
- 大紅袍花椒
- Piperis Dahongpao
- 大紅袍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蕓香科
- 花椒屬
- 陜西等地
目錄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莖干通常有增大皮刺;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細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當年生小枝被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葉軸邊緣有狹翅;小葉5-11個,紙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無柄或近無柄,長1.5-7cm,寬1-3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中脈基部兩側常被一簇褐色長柔毛,無針刺。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色大多為白色或者淡黃色,花被片4-8個;雄花雄蕊5-7個,雌花心皮3-4個,稀6-7個,子房無柄。果球形,通常2-3個,果球顏色大多為青色,紅色,紫紅色或者紫黑色,密生疣狀凸起的油點。花期3-5月,果期7-9月。
大紅袍花椒,韓城所產則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久負“中華名椒”之盛譽。1994年榮獲全國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優良產品”獎。1998年榮獲中國農學會“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認證書。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1]
栽培史
歷史悠久的韓城花椒,[137-0058-5025]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明萬歷35年(即公元1607年)《韓城縣志》論土產中就有“境內所饒者,惟麻焉、木棉焉、椒焉、柿焉、核桃焉”的描述。清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韓城縣續志》也有“西北山椒,迤邐溪澗,各原野村墅俱樹之,種不一,有大紅袍……遠發江淮”的描述。
改革開放以來,韓城歷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花椒優勢產業作為興韓富民的戰略任務來抓,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縱貫全市中部淺山臺塬區的百里三千五百萬株花椒基地,花椒產量突破1500萬公斤,年收入突破3億元。全市11個鄉鎮已成為花椒專業化生產鄉鎮,195個行政村成為花椒生產專業村;全市擁有栽植超過千株的花椒種植大戶2萬戶。
1996年申報的“韓城大紅袍花椒基地建設”于1998年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列入第二批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計劃項目。
2000年著手申報的“韓城市花椒產業化開發建設”于2003年被國家計委列入國家山區經濟產業化示范項目。韓城已成為全國規模*大、產量*高、效益*好的花椒生產基地縣(市)。[2]
喜光,適宜溫暖濕潤及土層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萌蘗性強,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強,隱芽壽命長,故耐強修剪。不耐澇,短期積水可致死亡。[3]
播種 7-9月種子完全成熟時采種,采種后及時在室內干燥處晾干,果皮開裂后取出種子,晾干后貯藏,防止霉變出油。3月上旬將貯藏的種子用70℃水浸泡12小時后,用堿水把種子表面的臘質層搓去,再用清水洗凈后濕沙增溫至20℃催芽貯藏。3月中旬后,待種子露胚根后開始條播。一般株行距3-5cm×30-40cm,也可成畦撒播。根據墑情,要足墑播種,覆土厚度2-3cm。播種量10kg/畝左右,出芽率在70%左右,產苗量在5萬株/畝以上。
定植是關鍵,以芽剛開始萌動時栽植成活率*高,栽后應澆透水,生長季節追肥2-3次,干旱時并結合澆水。 主要病蟲害: 病害有銹病;蟲害有蚜蟲、紅蜘蛛、花椒天牛、金龜子。[4]
我國花椒害蟲種類很多,已知的約有132種。如金龜子類、花椒跳甲、花椒鳳蝶、花椒刺蛾、大袋蛾、黑蚱、花椒蚜蟲、花椒介殼蟲、花椒紅蜘蛛、花椒癭蚊、花椒虎天牛等等。現主要介紹花椒虎天牛,花椒介殼蟲,花椒紅蜘蛛。
花椒虎天牛
花椒虎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9~24mm,體黑色,全身有黃色絨毛。頭部細點刻密布,觸角11節,約為體長的1/3。足與體色相同。在鞘翅中部有2個黑斑,在翅面1/3處有一近圓形黑斑。卵長橢圓形,長1 mm,寬0.5cm,初產時白色,孵化前黃褐色。初孵幼蟲頭淡黃色,體乳白色,2-3齡后頭黃褐色,大齡幼蟲體黃白色,節間青白色。蛹初期乳白色,后漸變為黃色。
生活史和習性:花椒虎天牛兩年發生一代,多以幼蟲越冬。5月,成蟲陸續羽化,6月下旬成蟲爬出樹干,咬食健康枝葉。成蟲晴天活躍,雨前悶熱*活躍。7月中旬在樹干高1m處交尾,并產卵于樹皮裂縫的深處,每處1-2粒,一雌蟲一生可產卵20-30粒。一般8月至10月卵孵化,幼蟲在樹干里越冬。次年4月幼蟲在樹皮部分取食,蟲道內流出黃褐色黏液,俗稱“花椒油”。5月幼蟲鉆食木質部并將糞便排出蟲道。蛀道一般0.7 cm×1?M,扁圓形,向上傾斜與樹干呈45°角。幼蟲共5齡,以老熟幼蟲在蛀道內化蛹。6月,受害椒樹開始枯萎。
防治方法:①清除蟲源:及時收集當年枯萎死亡植株,集中燒毀。②人工捕殺:在7月的晴天早晨和下午進行人工捕捉成蟲。③生物防治:川硬皮腫腿蜂是花椒虎天牛的天敵,在7月的晴天,按每受害株投放5~10頭川硬皮腫腿蜂的標準,將該天敵放于受害植株上。實踐證明,應用川硬皮腫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好。
花椒介殼蟲
花椒介殼蟲是同翅目蚧總科為害花椒的蚧類統稱,有草履蚧、桑盾蚧、楊白片盾蚧、梨園盾蚧等。它們的特點都是依靠其特有的刺吸性口器,吸食植物芽、葉、嫩枝的汁液。造成枯梢、黃葉,樹勢衰弱,嚴重時死亡。
形態特征:體型多較小,雌雄異型,雌蟲固定于葉片和枝干上,體表覆蓋蠟質分泌物或介殼。一般介殼蟲產卵于介殼下,初孵若蟲尚無蠟質或介殼覆蓋,在葉片、枝條上爬動,尋求適當取食位置。2齡后,固定不動,開始分泌蠟質或介殼。
生活習性:花椒蚧類一年發生一代或幾代,5月、9月均可見大量若蟲和成蟲。
防治方法:由于蚧類成蟲體表覆蓋蠟質或介殼,藥劑難以滲入,防治效果不佳。因此,蚧類防治重點在若蟲期。①物理防治:冬、春用草把或刷子抹殺主干或枝條上越冬的雌蟲和繭內雄蛹。②化學防治:可選擇內吸性殺蟲劑,如氧化樂果1000倍;尤以40%速撲殺800~1000倍效果好。③生物防治。介殼蟲自然界有很多天敵,如一些寄生蜂、瓢蟲、草蛉等。
花椒紅蜘蛛
形態特征:雌成蟲體卵圓形,長0.55mm,體背隆起,有細皺紋,有剛毛,,分成6排。雌蟲有越冬型和非越冬型之分,前者鮮紅色,后者暗紅色。雄成蟲體較雌成蟲小,約0.4mm。卵圓球形,半透明,表面光滑,有光澤,橙紅色。后產期顏色漸漸淺淡。幼蟲初孵化乳白色,圓形,有足3對,淡綠色。若蟲體近卵圓形,有足4對,翠綠色。
生活史和習性:一年發生6-9代,以受精雌成蟲越冬。在花椒發芽時開始危害。**代幼蟲在花序伸長期開始出現,盛花期危害*盛。交配后產卵于葉背主脈兩側。花椒紅蜘蛛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為雄蟲。每年發生的輕重與該地區的溫濕度有很大的關系,高溫干旱有利于發生。
防治方法:①化學防治:必須抓住關鍵時期,在4~5月,害螨盛孵期、高發期用25%殺螨凈500倍液、73%克螨特3000倍液防治;或用內吸性殺蟲劑氧化樂果1000倍;40%速撲殺800~1000倍。②生物防治:害螨有很多天敵,如一些捕食螨類、瓢蟲等,田間盡量少用廣譜性殺蟲劑,以保護天敵。[5]
花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環境不適或受病原菌的侵害,常常發生一些影響椒樹生長掛果結實、產品質量的病害。常有的病害有花椒菟絲子、花椒銹病、花椒根腐病、花椒落葉病、花椒炭疽病、花椒潰瘍病、花椒枯梢病、花椒枯枝病、花椒葉斑病、花椒膏藥病等。現主要介紹花椒根腐病,花椒銹病和花椒膏藥病。
花椒根腐病
花椒根腐病常發生在苗圃和成年椒園中。是由腐皮鐮孢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受害植株根部變色腐爛,有異臭味,根皮與木質部脫離,木質部呈黑色。地上部分葉形小而色黃,枝條發育不全,嚴重時全株死亡。
防治措施:①合理調整布局,改良排水不暢,環境陰濕的椒園,使其通風干燥。②做好苗期管理,嚴選苗圃,以15%粉銹寧500-800倍液消毒土壤。高床深溝,重施基肥。及時拔除病苗。③移苗時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根24小時。用生石灰消毒土壤。并用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15%粉銹寧500-800倍液灌根。④4月用15%粉些寧300-800倍液灌根成年樹,能有效阻止發病。夏季灌根能減緩發病的嚴重程度,冬季灌根能減少病原菌的越冬結構。⑤及時挖除病死根,死樹,并燒毀,消除病染原。
花椒銹病
花椒銹病是花椒葉部重要病害之一。廣泛分布在陜西、四川、河北、甘肅等省的花椒栽培區。嚴重時,花椒提早落葉,直接影響次年的掛果。發病初期,在葉子正面出現2-3mm水漬狀褪綠斑,并在與病斑相對的葉背面出現黃橘色的皰狀物,為夏孢子堆。本病由花椒鞘銹菌引起。夏孢子和冬孢子階段發生在花椒樹上。花椒銹病的發生主要與氣候有關。凡是降雨量多,特別是在第三季度雨量多,降雨天數多的條件下,危害很容易發生。
防治措施:①藥劑預防:在未發病時,可噴布波爾多液或0.1-0.2%波美石灰硫磺合劑,或在6月初至7月下旬對花椒樹用200-400倍液萎銹靈進行噴霧保護。②藥劑防治:對已發病的可噴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控制夏孢子堆產生。發病盛期可噴霧1:2:200倍波爾多液,或0.1-0.2波美石硫合劑,或15%可濕性粉銹寧粉劑1000-1500倍液。③加強肥水管理,鏟除雜草,合理修剪。晚秋及時清除枯枝落葉雜草并燒毀。④栽培抗病品種,可以將抗病能力強的花椒品種混栽。
花椒膏藥病
花椒膏藥病是花椒的一種常見病,其病原為擔子菌亞門的隔擔耳。擔子果似膏藥狀,緊帖在花椒樹枝干上。輕者使枝干生長不良,掛果少;重者導致枝干枯死。在很多地區,花椒枝干及整株枯死,掛果少,結果小都與膏藥病有關。膏藥病的發生與樹齡、濕度及品種有關。據調查,花椒膏藥病主要發生在蔭蔽、潮濕的成年椒園;另外,該病發生與介殼蟲危害有關,膏藥病以介殼蟲分泌的蜜露為營養,故介殼蟲危害嚴重的椒園,膏藥病發病嚴重
防治措施:①加強管理,適當修剪,除去枯枝落葉,降低椒園濕度。②控制栽培密度,尤其是在盛果期老熟椒園,過于蔭蔽應適當間伐。③用波美4~5度石硫合劑涂抹病斑。④加強介殼蟲的防治。[5]
可孤植又可作防護刺籬。果皮可作為調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藥,種子可食用,又可加工制作肥皂
除各種肉類的腥氣;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服花椒水能去除寄生蟲;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的功效。
抑菌試驗:花椒對炭疽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及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菌,以及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笛、變形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腸內致病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4的水浸劑對星形奴卡氏菌亦有抑制作用。據動物試驗,少量持續服可促進有關新陳代謝的腺體發育,多量則可促進有關生殖的腺體發育。這就證明了古人"溫陽補腎"的認識。
椒紅:健胃、驅蛔蟲,并有溫暖強壯作用。椒目為利尿藥,用于慢性浮腫腹水。古方"己椒藶黃丸"采用椒目作逐水劑。
[老人衰弱,病后脾腎陽虛,腰冷腳弱,齒牙浮動]
椒紅、小茴香等分,微炒后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3~6克,一日2次。
[肋節風痹,關節腫病,肌肉瘦削,四肢不遂]
椒紅500克,炒研末,嫩松葉、嫩柏枝各250克,微炒后研末,酒泛為丸,食后服,每服3克,一日2~3次。
[慢性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消化不良,脹悶]
椒紅(微炒)、干姜、橘皮、甘草等分,研末(或為丸),食后服,每服3~6克,一日2次。
[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的浮腫腹水]
椒目60克,炒后研細,車前子、草勞子等分共研細,棗肉為丸,每服3~6克,一日2次。
[蛔蟲腹病,或膽道蛔蟲,嘔吐腹病]
川椒6克 (微炒),烏梅9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蛀牙病]
川椒9克,燒酒30克,浸泡10天,濾過去渣,用棉球蘸藥酒,塞蛀孔內可止痛。
斷奶回乳:取花椒6克,加水400毫升,浸泡后煎水煮濃縮成200毫升,再加紅糖30-60克,于斷乳當天趁熱一次飲下,每日1次,約1-3天可回乳。
治痛經:用花椒10克,胡椒3克,二味共研細粉,用白酒調成糊狀,敷于臍眼,外用傷濕止痛膏封閉,每日1次,此法*適宜于寒凝氣滯之痛經。
治禿頂:適量的花椒浸泡在酒精度數較高的白酒中,1周后使用時,用干凈的軟布蘸此浸液搽抹頭皮,每天數次,若再配以姜汁洗頭,效果更好。
治痔瘡:花椒1把,裝入小布袋中,扎口,用開水沏于盆中,患者先是用熱氣熏洗患處,待水溫降到不燙,再行坐浴。全過程約20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
治膝蓋痛:花椒50克壓碎,鮮姜10片,蔥白6棵切碎,三種混在一起,裝在包布內,將藥袋上放一熱水袋,熱敷30至40分鐘,每日2次。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種子(椒目)入藥。秋季采收成熟果實,去除雜質曬干。與種子分開備用。
相關藥材
浪葉花椒 花椒簕 石山花椒 毛葉花椒 樗葉花椒皮 野花椒根 野花椒葉 野花椒 大葉花椒莖葉 大葉花椒
制法
花椒: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
炒花椒:取凈花椒,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有香氣。
性狀
青椒:多為2~3個上部離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縫線開裂,直徑3~4mm。外表面灰綠色或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及細密的網狀隆起皺紋;內表面類白色,光滑。內果皮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殘存種子呈卵形,長3~4mm,直徑2~3mm,表面黑色,有光澤。氣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單生,直徑4 ~5mm 。外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1mm,對光觀察半透明;內表面淡黃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
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5%(ml/g)。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癥;外治濕疹瘙癢。
用法用量
3~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
花椒干制
傳統的花椒干制方法是集中晾曬或用陰涼干燥處陰干,所需時間比較長,一般需6-10天,且在此期間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就容易出現霉變等問題造成損失。現在多采用人工烘烤方法,可用土烘房或烘干機進行干制。人工烘烤的花椒色澤好、能夠很好的保存花椒的各種風味物質。
具體方法是:花椒采收后,先集中晾曬半天到一天,然后裝烘篩送入烘房烘烤,裝篩厚度3-4厘米。在烘烤開始時控制烘房溫度50-60℃,2-2.5小時后升溫到80℃左右,再烘烤8-10小時,待花椒含水量小于10%時即可。在烘烤過程中要注意排濕和翻篩。開始烘烤時,每隔1小時排濕和翻篩一次,之后隨著花椒含水量的降低,排濕和翻篩的間隔時間可以適當延長。花椒烘干后,連同烘篩取出,篩除籽粒及枝葉等雜物,按標準裝袋即為成品。裝袋后的花椒應在陰涼干燥處貯存。
花椒粉加工
取干制后潔凈的花椒,放入炒鍋中,用文火炒制,一邊炒一邊不停的
翻攪;或用炒貨機在120-130℃下炒制6-10分鐘,取出自然冷卻至室溫,用粉碎機粉碎至80-100目,按定量裝入塑料薄膜復合袋中,封口即為花椒粉成品。花椒油加工
一般以新鮮花椒為原料。加工時先把食用菜油放入鍋中,加熱燒開使油沫散后,停止加熱,待油溫降至120-130℃(憑經驗或用溫度計測)時倒入花椒(菜油與花椒的比例為1:0.5),立即加蓋密封,以減少芳香物質的揮發散失。冷卻后用離心機在1600-2000轉/分的速度下離心除去果渣等雜質,裝瓶即為花椒油成品。
用此法加工花椒油時,要嚴格掌握油溫,否則,當油溫過高時會使麻味素受到破壞,芳香物質也迅速揮發;油溫過低又不能使麻味素和芳香物質充分溶出,這都會影響產品質量。
果皮含有揮發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檸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香葉醇(Geraniol)。此外并含有植物甾醇及不飽和有機酸等多種化合物。
1. 花椒氣味芳香,可除各種肉類的腥膻臭氣,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
2. 有研究發現,花椒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3. 服食花椒水能驅除寄生蟲。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
烹調用途:為四川菜使用*多的調料,常用于配制鹵湯、腌制食品或燉制肉類,有去膻增味作用。亦為“五香粉”原料之一。
1. 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發黑后撈出,留油炒菜,菜香撲鼻;
2. 把花椒、植物油、醬油燒熱,澆在涼拌菜上,清爽可口;
3. 腌制蘿卜絲時放入花椒,味道絕佳。
花椒味辛、性熱,歸脾、胃經;
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之功效;
主要治療嘔吐,風寒濕痹,齒痛等癥。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發、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
花椒始見載于《詩經》。古代常將花椒與酒配制,稱作椒酒。《齊民要術》多次提到用于調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并為廚師所廣泛應用。
1. 過多食用易消耗腸道水分造成便秘;
2. 花椒以籽小、殼淺紫色的為好;
3. 花椒受潮后會生白膜、變味。保管時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4. 炸花椒油時油溫不宜過高。
本品的同屬植物青椒(Z.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民間亦作川椒用。二者的分別是川椒的果實為單個果,而青椒的果實則由2~3個果集生。